你所了解的工匠是怎樣的?古先圣賢認為,成人之大本,一曰:發(fā)心。二曰,愿力。成大人成小人全看發(fā)心,成大事成小事都在愿力。所以不難理解,為何人們提及“匠”,總會心生敬仰。縱然世界紛繁復雜,他們始終安靜而固執(zhí)專注于手中的物件。數(shù)十年如一日,始終都在做著同一件事,即不斷打磨自己的作品。匠人,在日文中為職人,簡單來說就是有著一門工藝、并且把這個工藝做到極致的人。他們的一生,可能就許給了自己正在做的事情。匠人、匠心之所以不斷被提起,大概也是因為他們賦予了作品靈魂。如李宗盛的《匠人的心》:作品就是自己,所有精工制作的物件,最珍貴、不能代替的只有一個字“人”,人有情懷,有信念,有態(tài)度,所以沒有理所當然,就是要在各種變數(shù)可能之中,仍然做到最好。匠們對物十分苛求,甚至些許吹毛求疵之感。現(xiàn)代科技發(fā)達,機器化生產(chǎn)品比比皆是。但匠人不斷打制出更堅固、更便于人們使用的物品,所有的物器都帶上了情感和溫度。每一個使用者都能感受到手藝人最直白的誠摯。匠人們從不把自己的作品視為一種藝術(shù),因為這些作品都是人們的家常之物,而匠人本身都只是他們的一個職業(yè),從這個意義上的“匠人”平凡而樸素,這恰恰是一種“難能可貴”。而此刻,我仿佛又來到百歲坊銀器制作現(xiàn)場,聽金屬碰撞的聲音,看著匠人認真工作的樣子。百歲坊的匠人用雙手敲打著時光,每一錘都匠心獨運,逸氣橫生,趕不上機器的速度,卻留存著手心的溫度。何為匠人精神,沒有標準答案。你心中的匠人又是怎樣的呢? |